close

  楊帆
  很多學者喜歡從經濟角度解讀中國發展道路,將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視為中國崛起的關鍵節點。但跳出經濟學視野,我們會發現,抗戰勝利與新中國建立後,中國不再挨打是崛起的第一步,中國人不再挨餓、GDP成世界第二稱得上第二步,以不再挨罵為目的的第三步——文化崛起,中國才剛剛開始。而與西方爭奪話語權,正是文化崛起的核心。
  當前,西方掌握著現代社會的國際話語權,要想在這種環境中少挨罵、不挨罵,中國確實需要在借鑒西方發展經驗的同時,在意識形態、價值觀念上強調中國特色,推動學者針對“西方中心論”、“歷史虛無主義”展開研究和批判。不過,要改變西方話語權的強勢地位,不能僅在書齋的“陽春白雪”層面,也需要在“下里巴人”的大眾文化層面多做工作。
  人們生活的世俗化是這些年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普遍趨勢。對轉型社會而言,社會世俗化很必要,但不能沒有正確引導。然而,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,雖走出革命年代和理想主義年代,但也在資本和權力影響下出現媚俗,人們習慣於解構嚴肅、諷刺崇高,樂於嘲笑信仰,貶低道德。僅僅從閱讀來看,人們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研讀榮格、弗洛伊德的著作,轉而為熱衷於成功學、玄幻小說,從盡可能“附庸風雅”到沉溺於“低俗小說”。大眾文化是瞭解一個國家人群生活狀態最直觀的鏡子,所以我們不難想象,外媒在理解“土豪”、“大媽”等現象時如何以此嘲諷中國。大眾文化自我遠離嚴肅、崇高、信仰、道德,是中國這些年不斷挨罵甚至面對西方話語權缺乏底氣的原因之一。
  30年來的社會文化變遷,可以用五句流行語作為概括。第一句,“我是流氓我怕誰”,人們不是競爭實力而是競爭“底線”,這種社會文化怎能不令人害怕?第二句,“用身體寫作”,精英階層在社會價值構建中拋棄責任,流行文化缺乏自律。第三句,“誰都靠不住”,社會信任度低,人們很容易成為純粹的“經濟動物”。第四句,“不是我變壞是我迫不得已”,
  這在最近的電視劇《甄嬛傳》中表現特別明顯。誰人無過,但人人以此為由,社會責任很容易就被侵蝕殆盡。第五句,“只嫁房子不嫁人”。一些房地產商通過捏造“
  剛性需求”神話,把家庭愛情和中產階級的積蓄統統淹沒,輕而易舉就摧毀了中國人家庭的婚戀價值觀乃至人生觀。
  這幾句流行語並不足以反映當前國人的全部想法,但足以抵消正統教育的大部分效果。而且,當今大眾文化的新成員——網絡文化也不乏更為鮮活的庸俗化特征,讓青少年把虛擬空間規則與現實空間混淆,個性盲目發展,人際關係更差。
  一些知識分子擔心青少年會因此“喝狼奶長大”和接受“喂豬式的教育”,這未免杞人憂天,但實際情況確實是庸俗化泛濫。
  這不利於我們吸收西方和傳統文化精髓,反而易於吸收糟粕,自身素質的高低決定吸收外來文化與歷史遺產的層次和水平,內部越庸俗化,易於接受的就是糟粕而非精華。
  中國要從外部掙脫西方話語權的束縛,就必須得在內部的社會大眾文化構建上有突出的成績,先維護住社會文化的底線,然後進一步提高道德水平。文化崛起比軍事經濟發展更具長遠意義,應作為大戰略加以實施。▲(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y99zyfx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